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
AI與6G的融合是移動通信領域最具熱度的話題之一。在近日召開的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(yè)生態(tài)大會上,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副秘書長吳建軍強調,6G并不是在“蹭AI的熱度”,而是在AI的深度推動下,通信網絡本身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范式轉變。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,更關乎網絡架構、服務邏輯以及行業(yè)協同機制的全面重塑。
吳建軍指出,6G技術區(qū)分于5G的三大核心在于“通信與AI融合”“通信與感知融合”以及“空天地一體化”。其中,AI的影響最為深遠。“真正的變革來自AI帶來的終端形態(tài)變化,讓通信網絡必須進行架構重塑?!彼f。
“終端變了,網絡自然要變”
“每一代通信技術的跨越都離不開終端形態(tài)的演進?!眳墙ㄜ娭毖?,6G的顯著變化之一,是智能體終端的出現:機器人、智能車、無人機等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者,而是具備智能感知、實時決策和協作能力的“主動參與者”。
這對網絡架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,首先是流量模型發(fā)生變化:不再僅僅是傳統上報數據,更多的可能是模型間、智能體間的“東西向”交互。二是信任機制需重構,原先集中式信任體系難以支撐萬物協作,6G需擁抱分布式信任,適應多元隱私與數據主權需求。三是AI原生(AI-Native)是必然路徑,未來業(yè)務由AI驅動,網絡也必須具備AI原生特性,實現對AI業(yè)務的自適應服務。
“用于網絡優(yōu)化的傳統AI早已在5G中有應用,但大模型驅動的AI能力對網絡提出了更高要求:更強的邊緣計算能力、更靈活的網絡架構,以及對模型交互的實時支持。這些需求遠非5G所能承載,必須由6G接力完成?!眳墙ㄜ姀娬{。
“再智能的終端,也需要通過環(huán)境適應實現真實場景下的智能?!眳墙ㄜ娭赋?,AI終端必須在應用場景中實現本地實時數據采集、訓練和推理,這一過程無法完全依賴云端,必須依托網絡邊緣真正做好設計。
因此,6G網絡的邊緣智能能力變得尤為關鍵,不僅服務于高性能終端,還為低成本終端提供“智能普惠”的公平性,避免智能鴻溝的擴大。
“讓行業(yè)真正參與定義6G”
AI驅動下的新型智能終端不斷涌現,不同行業(yè)的智能體將深度參與到未來通信系統的運行與定義中。在吳建軍看來,若沒有其早期介入,網絡將難以真正適配多樣化的智能需求。
談到6G生態(tài)構建,吳建軍坦言,盡管近年來頻頻提到“全行業(yè)協同”,但現實中垂直行業(yè)的實質性參與依舊不足。尤其在AI加速滲透各行各業(yè)的當下,這一短板愈加明顯。
“行業(yè)協調不能停留在口號,要讓機器人、汽車、無人機等行業(yè)真正參與標準制定,甚至擔任標準組織負責人,而不只是‘提幾個需求提案’。”吳建軍說。
吳建軍強調,6G時代的研究范式必須從“通信人定義一切”轉變?yōu)椤岸嘈袠I(yè)協同共建”,不只是技術問題,更是商業(yè)邏輯和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,甚至涉及頻譜機制的調整?!?G是一次重構,不只是更快的網,更是更聰明的網?!彼f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