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中國行丨保護與發(fā)展,讓文化遺產閃耀時代華彩——“文化中國行”之無錫走筆

2024-04-25 07:35:03 來源: 科技日報 點擊數:

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張蓋倫 李坤 融媒體攝像 李忠明

徜徉于江蘇無錫大運河旁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(qū),文化遺存與市井煙火編織出了一座“運河活態(tài)博物館”,監(jiān)測科技則守護著這片“江南水弄堂”;行走在宜興市蜀山古南街,經過“小規(guī)模漸進式”改造的街區(qū)既能感受到清新時尚,又能看得見時代肌理;駐足前墅龍窯旁,閃爍400多年的窯火混合陶片的敲擊聲,濃縮進一張張“數字身份證”,讓古老技藝返璞歸真……

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,歷史文化則是城市魅力之關鍵。

春光融融之際,探尋文脈流芳的無錫,記者發(fā)現:保護第一、傳承優(yōu)先、守正創(chuàng)新的理念,讓這里的古建筑、老街區(qū)、傳統技藝得以整體保護和活態(tài)傳承。

在保護中發(fā)展、在發(fā)展中保護。在無錫,文物建筑之“活”、科技創(chuàng)新之“智”,正在帶動歷史文化傳承之“火”。

在保護中發(fā)展——

讓歷史風貌與現代潮流交相輝映

背靠蜀山,面向蠡河。漫步在宜興市的蜀山古南街,腳下是整塊的青石條,滿眼是多姿的雕花木格窗。大大小小的紫砂陶器店鋪、紫砂工藝師舊居、茶館、藝術館鱗次櫛比,時尚感撲面而來。細細咂摸,似乎又看得出光陰的痕跡。

形成于宋代之前的蜀山古南街,是中國重要的紫砂文化發(fā)源地和傳承地。2015年起,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(qū)保護修繕的大門開啟。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建國領銜的團隊奉行“小規(guī)模漸進式”原則,對歷史街區(qū)進行“適應性保護改造”,通過研究建筑的結構和建筑材料的退化機理,為建筑“治小病防大病”,并將其與居民的社區(qū)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。

一條老街的復興,折射出文化遺產保護孕育的勃勃生機。一座老建筑的功能蝶變,見證著工業(yè)遺存保護中的文化傳承。

蜿蜒曲折的京杭大運河,像一條巨龍從無錫緩緩流過。運河邊的茂新面粉廠(以下簡稱“面粉廠”)舊址上,挺立起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(yè)博物館(以下簡稱“博物館”)。

封印一段時光,可為子孫后代留下綿延不息的記憶。行走于博物館,不僅可以看到過去面粉廠的制粉車間、粉庫及辦公樓等20世紀40年代的建筑,還能看到面粉生產、紡織等工商業(yè)發(fā)展的各種老物件。

“將面粉廠舊址改建為博物館的過程中,我們采用了一系列技術手段修繕老建筑。”無錫博物院專題館部主任文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,“我們對表面粉化剝落的建筑外墻面采用滲透加固、封護的形式進行修繕,并采用排鹽紙漿多次貼敷建筑表面,為其進行脫鹽處理。針對毛麥倉西立面戶外部分、制粉車間北立面外墻存在的粉化剝落病害,我們噴灑、局部涂刷硅酸乙酯類材料,對建筑的整體磚墻進行滲透加固?!?/p>

在發(fā)展中保護——

讓老街區(qū)古遺存活化利用永葆生機

千年古運河穿城而過,在與伯瀆港交會處,一橋飛架運河兩岸。這座橋便是無錫古運河上最古老、規(guī)模最大、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——清名橋。

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(qū)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江南運河無錫城區(qū)段的組成部分。2007年,街區(qū)保護規(guī)劃在兩院院士、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的指導下,通過對文物、歷史建筑、傳統風貌建筑的保護與修繕,植入符合保護要求與發(fā)展需要的功能業(yè)態(tài),實現了遺存的活化利用。

漫步如今的街區(qū),名人故居、藝術中心、新潮茶飲、文藝書店、網紅民宿首尾相望。在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背后,以街區(qū)為核心的古運河兩岸,如今正被一雙雙“慧眼”時刻關注。

“從去年起,無錫的世界文化遺產監(jiān)測中心開始運行,對大運河遺產區(qū)的建筑構件穩(wěn)定狀態(tài),濕度蟲害,大氣指數,雨水指數,水位、水質、水流情況進行監(jiān)測;對于水質的管控處理,我們采用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等多種科技方法進行治理。同時,我們通過種植水草和圍養(yǎng)水生植物,凈化大運河水質?!睙o錫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楊建民與記者分享。

2000多年的運河流淌,串聯起江南長盛不衰的文明。而閃亮了400多年的窯火生生不息,將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代代相傳。

宜興前墅龍窯始建于明代,延燒至今,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兩座活的明代龍窯之一,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“現在,前墅龍窯每年還會至少燒6次窯。通過燒制,讓窯體在‘用’中‘活’?!鼻笆埜G柴燒技藝傳承人華盛說,“龍窯建成后到現在一直沒有斷過火。每次燒完后,我們還會保養(yǎng)?!?/p>

華盛正在精心打造前墅龍窯的品牌,他和團隊將前墅龍窯陶器的細節(jié)圖拍攝下來,將圖片輸入電腦,再生成一串數字,最后制成數字身份證,一起發(fā)送給買家,以便大家辨別真?zhèn)巍?/p>

“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人傳承,我們希望用新技術、新手段來保護傳統文化,傳承傳統技藝,讓更多人了解、愛上這些文化遺產和古老技藝。”華盛表示。

責任編輯:王倩

抱歉,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或開啟了瀏覽器兼容模式,這會影響您正常瀏覽本網頁

您可以進行以下操作:

1.將瀏覽器切換回極速模式

2.點擊下面圖標升級或更換您的瀏覽器

3.暫不升級,繼續(xù)瀏覽

繼續(xù)瀏覽